今年11月11日的第1分36秒,天猫“双十一”成交额已经突破百亿,刷新了去年“双11”的销售纪录,再创销售新高。一个月前的这一天,金字火腿在天猫旗舰店预售“人造肉”,因市值增长超23亿元引发股市关注。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据天猫官网显示,截至11月12日零点,金字火腿“人造肉”在天猫旗舰店的“双十一”预售累计销量为1204份, 销售额仅为13.65万元。而国内首家“植物蛋白肉”创业公司“珍肉”,在9月份推出国内首款“人造肉月饼”之后,官网显示,其并未推出新品。

在饮食方面,人类一直在解决两个根本性的问题:吃什么,怎么吃。从茹毛饮血,到刀耕火种,到大规模种植与工厂化畜牧,再到“人造肉”出现,健康的内生需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为食品赋能。被称为“未来食品”的“人造肉”,在市场上是否“叫好不叫做”?这个产业能否成为新的风口?

第二届未来食品高峰论坛上展出植物性产品 /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供图

健康催生:消费升级下的未来食品

2019年11月8-10日, “第二届未来食品高峰论坛暨北京植物基产品博览会”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,论坛以“引领食品新增长,聚焦健康植物基”为主题,探讨未来农业、食品发展的热点话题及发展趋势。

早在今年5月,一家名为 Beyond Meat 的“人造肉“公司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,在前景不明的美股中掀起浪潮,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纳斯达克市场最牛 IPO 表现。

“人造肉”的概念早已有之,科幻作家拉斯维兹早在他的小说《双星记》中提及,“人造肉”是火星人引入地球的未来食品之一。“‘人造肉’是媒体和投资界提出的说法,实际上,称为植物肉更为贴切。”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告诉人民网。

据薛岩介绍,“人造肉”按原料可以分成三种,一种是中国传统素肉,它以豆类、小麦真菌类为原料;第二种为植物肉,它是以纯化植物蛋白为原料;第三种叫做细胞肉,它是从活体动物身上提取少量干细胞,在实验室中培养形成人造“培育肉”,目前最常见的其实是植物肉。
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消费升级、健康消费观念的改变,人们在饮食选择上,对健康、安全、营养越发重视。“人造肉”的出现,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未来食品的想象,迎合消费升级趋势。

2016年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明确提出:“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、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,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。”随即,国务院印发的《国民营养计划(2017-2030)》指出,到2030年,全国居民膳食中要减少50%的动物蛋白摄入量。

数据显示,在过去15年,国内人均肉类摄入量增长30%,过多摄入红肉会增加患上糖尿病、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,70年以来,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蛋白为主,这种变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患病率直线上升。从营养方面来讲,解决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问题,需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。

珍肉创始人吕中茗说,“人造肉”是以植物蛋白为原料,通过生物分子技术,模仿肉类的口感、口味,因此具有极强的可塑性。在“人造肉”的生产加工过程中,通过添加人体无法合成的八种氨基酸,来降低脂肪的比例。

正在品尝植物性食品的消费者 /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供

产业升级:科技驱动下的素肉2.0

“人造肉”并非“舶来品”。据宋代陶谷《清异记》记载,以豆腐为原材料,做成以素仿荤的素鸡、素鸭、素鱼等食物,是中国的“人造肉”饮食文化。传统素肉是大豆分离蛋白经初加工的产品,自动化程度低,更多依靠“手艺”,因此,中国素食产业几十年、甚至上百年都没有明显升级。

事实上,国内早有“人造肉”公司,宁波素莲食品、深圳齐善食品和江苏鸿昶食品都是国内“人造肉”公司的前身。齐善食品产品与市场部高级经理周启宇告诉本网,在中国,“人造肉”前身“素肉”已经有百年历史,但过去主要销售到寺庙、餐饮行业、工业原料等需求方,随着消费者自我健康意识的提高,以及对健康的重新定义,素食产业必须快速转型升级,通过科学技术使产品快速迭代,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

而现代语境下的”人造肉”,是科技驱动下高精尖机器加工而成的产品。为了使原料为植物蛋白的“人造肉”的质地更接近真肉,科技创新是必经之路。“人造肉产业背后不仅是一个食品科技,它更多是一个生物科技,它的技术门槛更高一点,所以国内的企业现在能拿得出手的一个成熟的产品还是非常的稀缺“吕中茗向本网解释。

除了口感之外,价格也是消费者们关注的焦点。“‘人造肉’早期在国内不会是廉价肉的替代品,这是由它的成本和消费群体认知决定的。”吕中茗介绍到。“目前,真正合格的人造肉的产品,价格不会很低,由于技术原因,生产成本高昂是市场上的多数人造肉企业目前仍面临着亏损原因。”吕中茗表示,“人造肉”企业的定位不是一个生产企业,而是一个食品科技公司,它的核心竞争力是的掌握生产工艺和配方,让“人造肉”在的口感、外观都慢慢往更接近真肉的质感上迈进,同时也让价格更贴和大众的消费水准,生产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,而这一代产品叫可以称为素肉2.0,它们是传统素肉产业升级的结果。

“国外‘人造肉’在质感上已经非常接近肉制品了,但国内来说,想要将植物肉做到有肉的质感,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,这也是中国‘人造肉’产业未来需要突破的难点。”薛岩表示。“但中国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,这是我们发展‘人造肉“产业的优势所在,例如在中国大豆蛋白的规模化加工可占到40~50%,豌豆蛋白方向甚至可以占到80%以上,这将大大增加‘人造肉’产品的附加值。”

薛岩表示,目前,国内食品工业进入食品营养的转型期,也是人造肉的发展的机遇期,它的出现是食品技术的进步,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,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结果。

在谈及“人造肉”对产业格局的影响时,珍肉创始人吕中茗表示,短期内“人造肉”难以撼动传统的产业格局,最多是国内肉制品供应的一个补充。但从长远来看,随着细胞肉培养的成熟,“人造肉”将对整个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产生巨大的影响,并成为蛋白消费版图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。“‘人造肉’的理想,正是人类对未来食品美好梦想和期盼,这也是推动产业不断向前的最原始的动力。”吕中茗总结到。(高瑞瑞)

推荐内容